|
|
若愚在《乡村记忆》查到,泰安范镇岔河口有处老房子。这里历史悠久,汉代曾经在此设立奉高县,便于皇帝登山封禅,联想到四梁八柱的老房子,因此断定岔河口村里肯定会有一些古建筑,很值得一游。
与若愚开车沿泰莱老路西行过杨庄,到范镇,再西行不远,岔河口村的石牌坊就在路南,右拐过牌坊下公路,在岔河口村委会的大门口停车,看到岔河口村旧村改造办公室有人办公,若愚进入打听,一位孙姓大爷热情给我们介绍,并主动带我们去看孙氏祠堂,路上老大爷介绍说,这个村有2000余口人,由奉高村在内的几个自然村组成,我们提到孙传芳,他说,孙传芳祖籍是岔河口村,但很小就离开村子,去济南等地生活了,在村里也没有什么旧居。老大爷又说,由于这里处于瀛汶河、牧汶河和汇河交汇处,所以叫岔河口。村子搬迁于现在的泰莱路边,原地址要开发旅游。
开车南行过铁路,顺铁路西行,停好车。老人带我们拐进了路边的一个孤立院落。在开门时,老人又说,这个祠堂已经返修三次了,但每次修都是原来的基础上,保持了原样。
进院我们看到,修整一新的大厅坐北朝南,没有前廓,南墙一米以上都是窗格扇,基本上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,挑檐起脊,四梁八柱。只是南墙上的绘画不是很精美。进入厅堂内,老人说原先墙壁上都有绘画,而现在是雪白的墙壁。厅堂正中专设神翕,主祭孙武,两边供奉着大宋国子监直讲孙复及其子大宋承信郎孙佑邦,这都是岔河口孙氏祖先。在北墙壁上,有一块展板,复制着宋代欧阳修撰写的孙复墓志铭。进入大厅,得已细细观察了四梁八柱的建筑格局。
出门,老人指着这大一片树林地讲,由于祖上孙复是皇帝的讲师,这大厅就是当年宋仁宗亲赐孙氏祠堂,厅堂前后是赐予孙氏后人的祭田百亩。这么一说,孙氏家族在当年是相当显赫,也说明这孙氏祠堂早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。
我们又问,现在村子里还有古宅吗?老人说这里没有了,他推荐了离这里不远的孙埠东村,说是那里的孙八万是富户,有老宅子,可去一看。
谢过老人家,我们开车离开了。
岔河孙氏宗祠,老人在开门
祠堂
祠堂大厅
大厅内的梁和柱结构
梁和柱
梁和柱
孙复墓志铭
窗户上的壁画
大门内侧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