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峄阳牛山孙氏宗族是山东枣庄地区乃至苏、鲁、豫、皖临界区域较大的族群之一。其始祖孙泗于明永乐初年(1403年至1416年间)由山西平阳府(现临汾市)迁居山东峄县,落居峄县西姜家营。因敦厚诚实、勤奋朴素被姜太公看中,将其长女许配泗祖(即姜太君)。生二世祖贵,字天爵,二世祖母巩氏,生三世祖圮,字儒侨,三世祖母朱氏,生四世祖逵、真兄弟二人。
牛山孙氏始祖像
逵祖字伯达,生于弘治元年,卒于万历十年(1582年),寿九十五。原配王祖母早卒,继配郭祖母,生五世七祖:大用、大京、大贤、大儒、大学、大兴、大量。四世真祖,字渐濯,在明朝正德年间自峄县迁居凤阳府宿州南五沟集童亭,配韩祖母,生五世祖旺。真祖为南族始祖,其后人称南族。
牛山孙氏自始祖迁居峄县牛山后一直务农。自始祖起,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,教子严谨,耕读为本,尚武强身,与四邻乡亲和睦相处。二世贵祖、三世圯祖均善置产业,到泗祖卒时,家境已比较富裕,后南迁三里建村,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18座二层砖瓦木制楼房,瓦屋成片,立名牛山村。
到六世祖时,孙氏家族人丁更加兴旺,家产殷实。到八世祖时,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,兄弟们便分居在峄西、峄南许多村庄,于是,后来修谱时便按这些村庄分“门”。
牛山孙氏宗祠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牛山孙氏历史文物保护成就斐然。现周营镇牛山村的“孙氏宗祠”是鲁南苏北唯一保存完整、规模较大的古代宗法章制建筑。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(1488年),初为草堂,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重修为庙。清道光二十三年(1843年)扩建为规模祠堂,依从太原中都(平阳)孙氏堂号为“映雪堂”。孙氏祠堂虽历经战乱,经世代族人守护仍完整如初。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倡导族人对宗祠进行保护性修缮,修整恢复了宗祠广场、祖林牌坊等多项历史遗迹原貌,成为当地著名的游览景点之一。
牛山孙氏宗祠大门
牛山孙氏历史文化积蕴深厚。数百年来持续开展以修谱为主体的族群建设活动,每年春举行祭祖大典,使宗祠成为传承孙氏文化、维系宗族团结统一的中心。牛山孙氏家乘初创于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历史上曾七修谱牒,先后排定从12世至51世的40字辈序:“毓肇葆承茂,景晋钟启延。秉则淑以慎,昭虔尚新传。桂兰德裕厚,光辉业继先。繁盛恒思本,运华树正廉”。使全族世系分明,族脉清晰。世代族人谨遵祖德祖训,以勤奋耕读为本,以仁义孝悌立身,公正和谐处世,涌献出诸多报效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。乾隆四十三年,峄县令张玉树为宗祠题赠“恪遵世德”的匾额,以褒扬良好家风。尤其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,牛山孙氏宗族作出卓越贡献,仅淮海战役一役,牛山孙氏奉献祖林古柏树760余株5000立方,用于抢架韩庄运河大桥,共666位牛山孙氏烈士铭刻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上。2019年,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牛山孙氏祖林亲笔题写了“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”纪念碑,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牛山孙氏祖林亲笔题写的“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”纪念碑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